Friday, August 5, 2011

由珍珠港到廣島- 太平洋戰爭的見證 (上)








珍珠港位於美國夏威夷歐胡島檀香山的西方,緊鄰現檀香山機場,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的軍港。四月底去檀香山飛機降落時珍珠港清晰可見。對珍珠港熟悉的人可認出亞利桑納號紀念堂及密蘇里號。





珍珠港因1941年日本偷襲而聞名於世。今天在此設有紀念館區。紀念館區不收門票但門禁較嚴,任何包包,包括女士的皮包都不允許帶入,得寄放在館外。



館區分散於幾棟建築。在建築前的草地中有個環形的紀念碑刻有在偷襲中陣亡將士的名單。





在展覽館中陳列了太平洋戰爭的始末。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之後,美國對日本實施經濟制裁。日美關係惡化。從1937年到1941年日軍的魔掌已從中國延伸到中南半島。而美國則聯合英國己仍掌管印尼殖民地的荷蘭流亡政府加強對日的經濟及包括石油在內的軍需物資的制裁。但日本軍國主義的立場凡而日趨強硬。







1941年12月6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尚致函日本天皇要求日本撤軍以保和平。殊不知此時日本以六艘航空母艦為主的艦隊已在珍珠港外海佈局準備襲擊珍珠港。





從事後虜獲的日軍襲擊珍珠港所用的地圖看來日本不只對襲擊珍珠港有周詳的計劃,而且必有在地的間諜。以地圖上連“獨身士官宿舍”都可清楚注明來說要是沒有在地間諜即使在今天以衛星都不能如此標明建築的用途。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將所有日裔監禁於集中營。在今天的美國以此舉為違反人權及種族歧視,但看著如此詳細的地圖要說日本當時沒有眾多間諜潛伏於珍珠港也是鄉愿。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機開始空襲珍珠港。除空投炸彈外,還有此種魚雷。



在攻擊中被擊沉的包括現在作為紀念代表的主力艦亞利桑納號。亞利桑納號被擊中火藥庫後迅即沉沒。事件之後其他被擊沉的艦隻多被打撈起來但亞利桑納號則留在被擊沉處而在其上建紀念堂。



珍珠港事件是二次大戰的起點。在此之前,德軍雖已席卷歐洲大陸而日本也早已全面侵華並在法國淪陷後侵入法國人在1884中法後得到的法屬中印半島,然而並未染指英美在東南亞的利益。而美國也沒對德日宣戰。在此之前美國對英國及中國的援助都是經過非官方管道。珍珠港事件改變了這一切。隔天12月8日,美國羅斯福總統在國會演說對日宣戰,而當天日本同時進攻香港,菲律賓及馬來半島。全球陷入戰火。


由主館區到亞利桑納號的紀念堂得坐船。同樣不收費但需在進館區處領指定時間的票。在指定的時間之前到一個影視廳前集合。看過一個短紀錄片後搭美國海軍操作的船隻到紀念堂。

















紀念堂的設計簡潔。下船的一端是進出口。另一端是亞利桑納號所有陣亡將士的名單。從中間的骨架望出水下的沉船隱約可見。



在紀念堂旁停靠著退役的密蘇里號。密蘇里號開放參觀但不屬這國家紀念館區要另買門票,然後從館區搭特別巴士前往。





密蘇里號在二次大戰末期服役。這以巨炮為主的主力艦隨著飛彈科技的演進已失去作用。但此艦在歷史的地位卻不可磨滅。此艦曾歷經硫磺島及沖繩等二次大戰末期的重要戰役。



在密蘇里號現設有一陳列室展示一些舊海報及剪報。這一張是為中國抗戰在美國募款的海報。我們常說八年抗戰,似乎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間成真空期。而在這海報下老美的註解卻能指明中國在九一八事變後就開始於日本的爭戰。





這張是在珍珠港事件後的海報。背景爆炸的艦隻就是亞利桑納號被擊中火藥庫後爆炸。



中途島之役是名符其實的太平洋戰場的轉捩點。在此之前日軍不論是在菲律賓還是馬來半島都無往不利,甚至準備進攻澳洲。但在此役日軍受到自明治維新軍官主義膨脹以來最大的挫敗。參與偷襲珍珠港的四艘航空母艦被擊沉,並自此失去制海權。


密蘇里號在戰爭末期參與的硫磺島之役是太平洋戰場最有名的戰役之一。為著一個不毛的彈丸小島美日雙方損失慘重。島上原超過兩萬的日軍僅二百餘活著被俘。而美軍則近七千官兵陣亡,近兩萬負傷。在硫磺島之役後密蘇里號也參與的沖繩島之役,美日雙方的傷亡更烈。日軍近十萬戰死或自殺而美軍超過一萬陣亡,近四萬負傷。這重大傷亡的代價使得美國最終使用原子彈來結束二次大戰。

案後語:

軟腳蝦近年常就抗戰向老共討“公道”,“真相”。我們之前就質疑過軟腳蝦一個說不出自己是中國人的傢伙到底是以何身份來求“真相”。退一步說就算軟腳蝦是以多管閒事的地球人的身份來求“真相”,難道豈不該先要向他還是黨主席的國民黨求真相?

當大狗看到在密蘇里號陳列室那張為中國抗戰的海報時有著說不出的心酸。即使在美第三者的眼裡中國的抗戰都始於九一八事變。然而在國民黨洗腦教育下我們想的抗戰都始於七七事變後老蔣的廬山宣言,於是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這段期間所有抗日志士都成了隱形人。 更重要的是九一八事變是自甲午戰爭以來最大的國恥但在黨國不分的年代不論是國民政府還是國民黨都不能對九一八的責任交代清楚。在老共而言責任當然是當時堅持“安內蘘外”在江西“剿匪”的老蔣的不抵抗政策。而國民黨則把責任全往當時在北平戲院“養病”的張學良。真相是什麼? 就算張學良要負較大責任,老蔣作為國民政府主席豈能無責?

即使在九一八之後老蔣仍堅持不抵抗政策。理由除了還是“安內蘘外”還加了為抗戰作準備。但從七七事變後北平,上海及南京迅速淪陷,難道我們不該問問從九一八到七七這六年都“準備”了什麼的真相? 到底這六年是給國軍還是日軍壯大的時空?而且七七事變二十九軍反擊到底是老蔣的指示還是宛平駐軍已是忍無可忍而爆發?

向別人要求真相之前先反求諸己否則不過一虛偽的政客罷了。